盧溝橋的歷史意義
盧溝橋的歷史意義
盧溝橋事變是日帝全面侵華戰(zhàn)爭的開始,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的開始;中國人民的抗戰(zhàn)是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旗幟下,發(fā)起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戰(zhàn);抗戰(zhàn)初期,國民政府比較努力地進行了對日作戰(zhàn),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戰(zhàn)粉碎了日本的狂妄計劃,但是,由于國民政府實行片面抗戰(zhàn)的路線,使中國丟掉了華北,華中的大片領(lǐng)土;從南京大屠殺,認識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殘暴.
盧溝橋(Lugou Bridge)
盧溝橋 亦作蘆溝橋,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臺區(qū)永定河上,是北京市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石造聯(lián)拱橋。永定河舊稱盧溝河,橋亦以盧溝命名。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,明正統(tǒng)九年(1444年)重修。清康熙帝時毀于洪水,康熙帝三十七年(1698年)重建。
盧溝橋全長266.5米,寬7.5米,最寬處可達9.3米。有橋墩十座,共11孔,整個橋體都是
石結(jié)構(gòu),關(guān)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,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。橋身兩側(cè)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,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(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(shù)據(jù)),神態(tài)各異,栩栩如生。橋東的碑亭內(nèi)立有清乾隆題“盧溝曉月”漢白玉碑,為燕京八景之一。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,墩下面呈船形,迎水面砌作分水尖,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,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。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,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,柱高1.4米,柱頭刻蓮座,座下為荷葉墩,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。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、形態(tài)各異、數(shù)之不盡的石獅子。民間有句歇后語說:“盧溝橋的石獅子――數(shù)不清”,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“數(shù)之輒不盡”的記載。許多游人試圖搞清數(shù)目,但數(shù)來數(shù)去,眼花亂,最后只有作罷。1962年有關(guān)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,逐個編號登記,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,至此,應(yīng)該說是“迷團冰釋”了。孰料,在1979年的復查中,又發(fā)現(xiàn)了17個,這樣,大小石獅子的總數(shù)應(yīng)為502個,今后是否還會發(fā)現(xiàn),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。
意大利旅行家馬可?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“它是世界上最好的、獨一無二的橋”。橋東為宛平縣城,明崇禎十一年(1638年)建。1937年7月7日,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(fā)動全面侵華戰(zhàn)爭。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,史稱“盧溝橋事變”(亦稱“七七事變”)。
著名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《名聞中外的盧溝橋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、神態(tài)活現(xiàn)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:“……有的昂首挺胸,仰望云天;有的雙目凝神,注視橋面;有的側(cè)身轉(zhuǎn)首,兩兩相對,好像在交談;有的在撫育獅兒,好像在輕輕呼喚;橋南邊東部有一只石獅,高豎起一只耳朵,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……真是千姿百態(tài),神情活現(xiàn)。”天下名橋各擅勝場,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(shù)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,譽滿中外,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。
盧溝橋修繕
明代自永樂十年(公元1412年)到嘉靖三十四年(公元1555年)共修橋6次。6次均無大工程。
清代自康熙帝元年(公元1662年)至光緒年間,共修橋7次,其中5次工程不大,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。
公元1908年,清光緒帝死后,殯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,須通過此橋。由于橋面窄,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,在兩側(cè)添搭木橋,以便順利通過棺槨。事后,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。
御題漢白玉碑
從1908年至1949年,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,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桿和石獅。新中國成立后,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,修了橋上的碑亭、石欄及柱獅。1967年,加寬了400余米的步道,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。1986年,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“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”,發(fā)起保護古橋,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;統(tǒng)籌規(guī)劃,動員各界,組織修繕。工程籌資355萬元。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,加固了原石欄望柱;清除了瀝青,恢復了橋面;同時修繕了宛平城,復原了城樓。并全面整修橋券橋墩。還對古橋全部望柱、欄板、地袱、橋面、華表、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。橋面整修時,中間空出印心,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。1997年6月,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。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,1971年,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“盧溝新橋”。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,全長54.99米,寬15.5米。
紀念“七*七盧溝橋事變”――盧溝橋上有彈痕,猶是當年激戰(zhàn)存。水里漂浮血腥氣,風中飄蕩廝殺音。黃土深埋英雄骨,青山厚葬民族魂。永定河水流不盡,抗倭自有后來人。
盧溝橋不但是中國建筑史上藝術(shù)品,也是記述中國現(xiàn)代屈辱史的紀念碑
勿忘國恥
瀘溝橋的簡介
盧溝橋
舊盧溝橋亦作蘆溝橋,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臺區(qū)永定河上,是北京市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石造聯(lián)拱橋。永定河舊稱盧溝河,橋亦以盧溝命名。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,明正統(tǒng)九年(1444年)重修。清康熙帝時毀于洪水,康熙帝三十七年(1698年)重建。橋全長266.5米,寬7.5米,下分十一個涵孔。橋身兩側(cè)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,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(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(shù)據(jù)),神態(tài)各異,栩栩如生。橋東的碑亭內(nèi)立有清乾隆題“盧溝曉月”漢白玉碑,為燕京八景之一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?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“它是世界上最好的、獨一無二的橋”。橋東為宛平縣城,明崇禎十一年(1638年)建。1937年7月7日,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(fā)動全面侵華戰(zhàn)爭。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,史稱“盧溝橋事變”(亦稱“七七事變”)。
盧溝橋上的石獅子
盧溝橋全長266.5米,寬7.5米,最寬處可達9.3米。有橋墩十座,共11孔,整個橋體都是
石結(jié)構(gòu),關(guān)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,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。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,墩下面呈船形,迎水面砌作分水尖,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,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。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,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,柱高1.4米,柱頭刻蓮座,座下為荷葉墩,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。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、形態(tài)各異、數(shù)之不盡的石獅子。民間有句歇后語說:“盧溝橋的石獅子――數(shù)不清”,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“數(shù)之輒不盡”的記載。許多游人試圖搞清數(shù)目,但數(shù)來數(shù)去,眼花亂,最后只有作罷。1962年有關(guān)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,逐個編號登記,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,至此,應(yīng)該說是“迷團冰釋”了。孰料,在1979年的復查中,又發(fā)現(xiàn)了17個,這樣,大小石獅子的總數(shù)應(yīng)為502個,今后是否還會發(fā)現(xiàn),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。著名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《名聞中外的盧溝橋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、神態(tài)活現(xiàn)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:“……有的昂首挺胸,仰望云天;有的雙目凝神,注視橋面;有的側(cè)身轉(zhuǎn)首,兩兩相對,好像在交談;有的在撫育獅兒,好像在輕輕呼喚;橋南邊東部有一只石獅,高豎起一只耳朵,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……真是千姿百態(tài),神情活現(xiàn)。”天下名橋各擅勝場,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(shù)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,譽滿中外,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。
舊盧溝橋的修繕――
明代自永樂十年(公元1412年)到嘉靖三十四年(公元1555年)共修橋6次。6次均無大工程。
清代自康熙帝元年(公元1662年)至光緒年間,共修橋7次,其中5次工程不大,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。
公元1908年,清光緒帝死后,殯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,須通過此橋。由于橋面窄,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,在兩側(cè)添搭木橋,以便順利通過棺槨。事后,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。
乾隆御題“盧溝曉月”的漢白玉碑
從1908年至1949年,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,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桿和石獅。
新中國成立后,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,修了橋上的碑亭、石欄及柱獅。
1967年,加寬了400余米的步道,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。
1986年,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“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”,發(fā)起保護古橋,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;統(tǒng)籌規(guī)劃,動員各界,組織修繕。工程籌資355萬元。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,加固了原石欄望柱;清除了瀝青,恢復了橋面;同時修繕了宛平城,復原了城樓。并全面整修橋券橋墩。還對古橋全部望柱、欄板、地袱、橋面、華表、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。橋面整修時,中間空出印心,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。1997年6月,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。
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,1971年,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“盧溝新橋”。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,全長54.99米,寬15.5米??滴醯?/p>
關(guān)于盧溝橋的簡介(第1版)
盧溝橋位于廣安門外豐臺區(qū),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。該橋因跨越盧溝河(今永定河)而得名。
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,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。
盧溝橋歷史:
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,迄今已經(jīng)有八百余年的歷史。
該橋所跨越的盧溝渡口是當時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戶,原有的浮橋和木橋等臨時通設(shè)施已經(jīng)不能適應(yīng)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狀況,為此,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橋,即盧溝橋,初名廣利橋。
盧溝橋建筑:
盧溝橋全長266?5米,面寬9?3米,是座11孔的連拱大石橋。橋身均用巨大的白石砌成,并用腰鐵牢固。而且橋墩砌筑非??茖W,墩座呈船形。迎水面砌有鐵鑄三角分水尖,俗稱斬龍(凌)劍,以抵御春冰與洪水,保護橋梁。 橋面裝修也甚為講究,兩側(cè)各設(shè)雕欄及望柱140根。柱頂?shù)裼卸追鼱畹囊淮螵{及形態(tài)各異的眾小獅。明代蔣一葵在《長安客話》中言,盧溝橋左右石欄刻為獅子,凡一百狀,數(shù)之輒隱其一、指的就是小獅或藏或露,變化萬千,難以計算之故,所以自古有盧溝橋石獅數(shù)不清的歇后語流傳?,F(xiàn)經(jīng)考古人員反復測算,共有大小石獅485只。
盧溝曉月--燕京八景之一
據(jù)金代《明昌遺事》所載,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間。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御碑一通,東頭為清代乾隆帝御書盧溝曉月碑,西頭則是清康熙帝于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御制碑。古代時,這里河水如練,西山似黛,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,月色倒影水中,更顯明媚皎潔,從而成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點之一。
七?七事變-抗日戰(zhàn)爭紀念地:
1937年7月7日,盤踞于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,強行要過盧溝橋到宛平城搜查,遭到了國民黨二十九路軍的拒絕。于是日本侵略軍就大舉武裝進攻橋東,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。
盧溝橋的歷史
盧溝橋位于廣安門外,北京西南15公里,因橫跨盧溝河(今名永定河)而得名。為北京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一座石造拱橋。戰(zhàn)國時期,盧溝渡口是燕薊地區(qū)沿著大行山脈東麓通往華北平原的要津。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)開始興建石橋,至明昌三年(1192)建成,定名廣利。意大利人馬可?波羅的游記曾記述此橋贊嘆不已。盧溝橋是根據(jù)永定河水流的特點設(shè)計的。橋身全部都用白石,全長21-2.2米,加上兩端引橋,總長266.5米。有11個橋拱,面寬7.5米,有欄板279塊,左側(cè)石欄雕柱140根,右側(cè)141根,柱高1.4米,柱頭均雕蹲伏的石獅。全橋的結(jié)構(gòu)和橋墩、拱券的各部分,均使用腰鐵固牢,用以加強石與石之間的拉聯(lián)。橋墩呈船形,迎水面砌作分水尖,并且還在每個尖端安置了一根三角鐵柱,以抗御春冰和洪水。
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(tài)各不相同。獅子有雌雄之分,雌的戲小獅,雄的弄繡球。有的大獅子身上,雕刻了許多小獅,最小的只有幾厘米長,有的只露半個頭,一張嘴。因此,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(shù)不清的說法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個,小石獅211個,橋上石獅共492只,橋東端還有頂著欄桿的石獅,左右各1只。橋兩頭有華表各1對,華表頂部石獸各1對(東邊為一對獅子,西邊為一對大象)??傆嬍{496個,兩畔還各有石碑一座:一座碑上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(1698)重修盧溝橋的經(jīng)過。另一座是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。碑高4.52米,寬1.27米,厚84厘米,盧溝橋為燕京八景之一。1937年七七事變就發(fā)生在此。望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。1981年建立盧溝橋史料陳列館,1987年在橋北另建一座新公路橋。叫京石公路橋,全長1120米。盧溝古橋只準許行人步行通過。盧溝橋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。
舊盧溝橋亦作蘆溝橋,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臺區(qū)永定河上,是北京市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石造聯(lián)拱橋。永定河舊稱盧溝河,橋亦以盧溝命名。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,明正統(tǒng)九年(1444年)重修。清康熙帝時毀于洪水,康熙帝三十七年(1698年)重建。橋全長266.5米,寬7.5米,下分十一個涵孔。橋身兩側(cè)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,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(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(shù)據(jù)),神態(tài)各異,栩栩如生。橋東的碑亭內(nèi)立有清乾隆題“盧溝曉月”漢白玉碑,為燕京八景之一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?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“它是世界上最好的、獨一無二的橋”。橋東為宛平縣城,明崇禎十一年(1638年)建。1937年7月7日,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(fā)動全面侵華戰(zhàn)爭。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,史稱“盧溝橋事變”(亦稱“七七事變”)。
盧溝橋上的石獅子
盧溝橋全長266.5米,寬7.5米,最寬處可達9.3米。有橋墩十座,共11孔,整個橋體都是
石結(jié)構(gòu),關(guān)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,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。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,墩下面呈船形,迎水面砌作分水尖,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,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。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,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,柱高1.4米,柱頭刻蓮座,座下為荷葉墩,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。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、形態(tài)各異、數(shù)之不盡的石獅子。民間有句歇后語說:“盧溝橋的石獅子――數(shù)不清”,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“數(shù)之輒不盡”的記載。許多游人試圖搞清數(shù)目,但數(shù)來數(shù)去,眼花亂,最后只有作罷。1962年有關(guān)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,逐個編號登記,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,至此,應(yīng)該說是“迷團冰釋”了。孰料,在1979年的復查中,又發(fā)現(xiàn)了17個,這樣,大小石獅子的總數(shù)應(yīng)為502個,今后是否還會發(fā)現(xiàn),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。著名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《名聞中外的盧溝橋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、神態(tài)活現(xiàn)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:“……有的昂首挺胸,仰望云天;有的雙目凝神,注視橋面;有的側(cè)身轉(zhuǎn)首,兩兩相對,好像在交談;有的在撫育獅兒,好像在輕輕呼喚;橋南邊東部有一只石獅,高豎起一只耳朵,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……真是千姿百態(tài),神情活現(xiàn)?!碧煜旅麡蚋魃脛賵觯R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(shù)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,譽滿中外,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。
舊盧溝橋的修繕――
明代自永樂十年(公元1412年)到嘉靖三十四年(公元1555年)共修橋6次。6次均無大工程。
清代自康熙帝元年(公元1662年)至光緒年間,共修橋7次,其中5次工程不大,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。
公元1908年,清光緒帝死后,殯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,須通過此橋。由于橋面窄,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,在兩側(cè)添搭木橋,以便順利通過棺槨。事后,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。
乾隆御題“盧溝曉月”的漢白玉碑
從1908年至1949年,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,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桿和石獅。
新中國成立后,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,修了橋上的碑亭、石欄及柱獅。
1967年,加寬了400余米的步道,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。
1986年,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“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”,發(fā)起保護古橋,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;統(tǒng)籌規(guī)劃,動員各界,組織修繕。工程籌資355萬元。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,加固了原石欄望柱;清除了瀝青,恢復了橋面;同時修繕了宛平城,復原了城樓。并全面整修橋券橋墩。還對古橋全部望柱、欄板、地袱、橋面、華表、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。橋面整修時,中間空出印心,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。1997年6月,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。
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,1971年,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“盧溝新橋”。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,全長54.99米,寬15.5米??滴醯?/p>
舊盧溝橋亦作蘆溝橋,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臺區(qū)永定河上,是北京市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石造聯(lián)拱橋。永定河舊稱盧溝河,橋亦以盧溝命名。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,明正統(tǒng)九年(1444年)重修。清康熙帝時毀于洪水,康熙帝三十七年(1698年)重建。橋全長266.5米,寬7.5米,下分十一個涵孔。橋身兩側(cè)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,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(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(shù)據(jù)),神態(tài)各異,栩栩如生。橋東的碑亭內(nèi)立有清乾隆題“盧溝曉月”漢白玉碑,為燕京八景之一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?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稱贊“它是世界上最好的、獨一無二的橋”。橋東為宛平縣城,明崇禎十一年(1638年)建。1937年7月7日,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(fā)動全面侵華戰(zhàn)爭。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,史稱“盧溝橋事變”(亦稱“七七事變”)。
盧溝橋上的石獅子
盧溝橋全長266.5米,寬7.5米,最寬處可達9.3米。有橋墩十座,共11孔,整個橋體都是
石結(jié)構(gòu),關(guān)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,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。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,墩下面呈船形,迎水面砌作分水尖,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,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。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,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,柱高1.4米,柱頭刻蓮座,座下為荷葉墩,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。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、形態(tài)各異、數(shù)之不盡的石獅子。民間有句歇后語說:“盧溝橋的石獅子――數(shù)不清”,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“數(shù)之輒不盡”的記載。許多游人試圖搞清數(shù)目,但數(shù)來數(shù)去,眼花亂,最后只有作罷。1962年有關(guān)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,逐個編號登記,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,至此,應(yīng)該說是“迷團冰釋”了。孰料,在1979年的復查中,又發(fā)現(xiàn)了17個,這樣,大小石獅子的總數(shù)應(yīng)為502個,今后是否還會發(fā)現(xiàn),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。著名建筑學家羅哲文先生《名聞中外的盧溝橋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、神態(tài)活現(xiàn)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:“……有的昂首挺胸,仰望云天;有的雙目凝神,注視橋面;有的側(cè)身轉(zhuǎn)首,兩兩相對,好像在交談;有的在撫育獅兒,好像在輕輕呼喚;橋南邊東部有一只石獅,高豎起一只耳朵,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……真是千姿百態(tài),神情活現(xiàn)?!碧煜旅麡蚋魃脛賵?,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(shù)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,譽滿中外,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。
舊盧溝橋的修繕――
明代自永樂十年(公元1412年)到嘉靖三十四年(公元1555年)共修橋6次。6次均無大工程。
清代自康熙帝元年(公元1662年)至光緒年間,共修橋7次,其中5次工程不大,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。
公元1908年,清光緒帝死后,殯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,須通過此橋。由于橋面窄,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,在兩側(cè)添搭木橋,以便順利通過棺槨。事后,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。
乾隆御題“盧溝曉月”的漢白玉碑
從1908年至1949年,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,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桿和石獅。
新中國成立后,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,修了橋上的碑亭、石欄及柱獅。
1967年,加寬了400余米的步道,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。
1986年,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“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”,發(fā)起保護古橋,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;統(tǒng)籌規(guī)劃,動員各界,組織修繕。工程籌資355萬元。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,加固了原石欄望柱;清除了瀝青,恢復了橋面;同時修繕了宛平城,復原了城樓。并全面整修橋券橋墩。還對古橋全部望柱、欄板、地袱、橋面、華表、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。橋面整修時,中間空出印心,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。1997年6月,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。
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,1971年,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“盧溝新橋”。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,全長54.99米,寬15.5米。
下一篇:延禧攻略2022年播嗎?
強推





